体育教学中“三基”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否使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正确地运用教法有密切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三基”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讲解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等。

  1.讲解示范法
  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当然也采用板书和其它一些教具等。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视听等感官接受教师讲授和演示的内容。体育教学则要求学生进行身体的实际操练,否则便无法完成其教学任务。可见,体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共同点是,学生都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二者显著的区别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根据体育教学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不仅要符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还必须符合人体的活动规律。
  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的方法是使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了解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各种动作的名称、结构、要领,练习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它们对身体的作用和锻炼价值,并通过学生自身一系列的实际练习,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根本目的。
  讲解与示范在教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体育教学方法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个动作,不仅要讲解这个动作的练习方法和要领,也要进行动作的示范。只讲解不示范,学生得到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只示范而缺乏必要的讲解,学生只能看到一个动作形象。所以,讲解与示范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是统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当然,这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边讲解边示范或是又讲解又示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有时讲解是主要的方法,示范是对讲解的补充;有时示范是主要的方法,讲解则是对示范的说明。
  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能否进行正确的讲解与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讲解的示范。
  (1)讲解法
  讲解不等于教学语言的全部。讲解法只是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论述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实际操练为主,实际操练应占教学的大部时间,可以说练习密度的大小,决定了锻炼效果的好孬。体育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锻炼时间,教师应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当然,精讲不等于不讲,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清楚,而不需要讲的内容,尽管讲的很精炼也还是多余的讲解。精讲与繁锁并不是数量的对比,而是有质的不同。众多的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钻研、加工和提炼,而成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使学生一听就懂,又便于理解记忆的知识,这才是精讲的核心。精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要做到精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有可能在讲解时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运用讲解法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讲解要符合学生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尚不够成熟,因而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教师在讲解中如果只是讲干巴巴的理论,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如果教师在讲解时,不仅简明扼要,而且有恰当的比喻,使讲解生动形象,学生就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练习支撑跳跃动作时,学生容易产生推手慢的错误,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推”字的含义,快速推手是主动发力推离器械,而“按”或“扶”只是停留、扶持,没有快速推离的意思。为了用简炼的讲解纠正这一错误动作,教师把器械面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必须立即推离,而不能扶持或按住,这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了推手的要领。
  体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很多,如投掷标枪象“拉满弓”;起跑时象“离弦的箭”;跑的前蹬象马蹄“趴地”;投手榴弹象“鞭打”等。但需要指出,教师所运用的比喻物,应该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的事物,不能超越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对高年级的学生,比喻的范围可以比初年级学生广一些,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更应该注意通俗易懂。  
    ②要正确运用体育术语
  术语是专门性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最精炼的语言。体育术语是从体育运动技术中提炼出来的专门性技术用语,它是人们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从事体育工作时用以统一认识,便于交流信息的特殊用语。许多体育术语是用概括的词语来说明某个动作的名称、技术特点、动作结构、动作规格等。例如,体操教学中的“前滚翻”、“后滚翻”、“手翻”、“空翻”等等。与生活中的语言不同,术语是在学生经过学习后才能掌握的一种专门概念语言。
  体育教学中使用术语要准确恰当。该用术语时绝不能随便用俗语。如体育教学中需要调动队伍时,一定要用正确的口令,而不能说“走”,“跟我走”,“朝这边”,“往那边”等。运用术语要求准确,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解一个技术动作的名称、过程、要领时,术语应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技术、技能。例如, 在推铅球的教学中,要求“转髋”,“送髋”,这时要首先使学生明白髋部指的是人体的何部位,怎样的动作叫转和送,只有当学生完全懂得了这些内容后,“转髋”和“送髋”这个术语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
  ③讲解中可使用口诀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的内容,为了讲清这些动作要领,往往需要较多的讲述,这对学生的理解记忆和确保练习时间都不利。有经验的教师对这种动作过程的核心要领往往提炼、概括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口诀”式讲解。口诀的特点是语言简炼、条理清楚,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有些类似顺口溜或歌谣。
  编写口诀是讲解法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只是为了把较复杂的内容加以简化、条理化。口诀必须紧扣动作结构和要领,绝不可为了追求语句顺口和押韵而偏离动作的本质。口诀应力求简炼和有层次,能用一句话说明就不用两句,否则就失去了口诀的意义。另外,对那些本来就不复杂的动作,就不必勉强去编一大套口诀,那样反而是画蛇添足。
  (2)示范法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它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重要途径。示范与讲解构成了体育教学中最根本的教学方法。示范是把要教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形象,教师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马上就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所以,示范是讲解的直观,讲解是示范的抽象和深化,两者相辅相成,组成了体育教学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正确地运用示范法,要做到下列几点:
  ①示范要正确、合理。“正确”,是要求教师示范的动作要优美、准确,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不能从教师的错误示范中,产生错误的概念。“合理”,是要求教师的示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把教学中的动作示范变成技术表演。如果教师的示范超出了学生可能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思想。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示范,会导致学生丧失练习信心,甚至产生惧怕心理。
  ②示范的位置必须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一个教学班通常都有四、五十人,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须讲求示范位置和示范面。
  示范位置的选择与动作方向、器材、队形都有直接联系。不需要固定场地的内容,如徒手操、武术、基本体操等,教师应根据人体活动规律,动作结构来确定示范位置。可以在队伍的正面、侧面或斜面,有时甚至在队伍的后面或中央。例如,武术教学中由于动作方位变化多,没有一定规律,所以需要教师随时改变自己示范的位置。体育教学中,对一些需要固定场地、器材的内容,如单杠、双杠、跳远、篮球等项目, 教师的示范位置既要考虑示范方位,又要安排好学生的队形。例如,示范位置的高低,学生人数的多少,队列排面的宽度纵深等条件。
  示范面是根据生物力学中关于人体运动器官三个基本运动轴和运动平面的观点而确定的。教师的示范围绕前后轴运动时,教师应面向或背向学生。教师的示范围绕横轴运动时,教师则应侧向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围绕垂直轴运动时,则需根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确定示范面。在教学中,一个动作往往围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运动,这时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③示范的次数要恰当,示范的时机要合适。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是学生从来没体验过的,对这类动作内容,教师在说明动作名称后应立即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对一些学生学过的动作,为了复习或提高,教师则可在讲解后再进行示范。对较复杂和难度大的动作,教师可多示范几次。简单易学的动作,就可以少示范。总之,示范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决定示范的时机和次数。在教学中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偶而增加一两次优美的示范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避免使教学变成教师唱独角戏,把学生变成观众,那样就会失去教学的意义。

  2.完整法与分解法
  体育教学要传授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动作技能。体育动作技能不同于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身体动作构成的,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规律的随意活动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运动技能的形成从生理学上讲有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定向、模仿和熟练三个阶段。在教学中应用完整和分解的方法,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练习方法,以求较快地掌握动作,形成熟练的动作技能。
  完整法是对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不分阶段地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一个完整的动作一次掌握,不会使动作受到割裂,而保持动作的完整和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法一般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比较简单,或是动作虽复杂但内在结构严密不易分成部分的教学。例如技巧运动中的手翻。在运用完整法进行教学时,为了弥补其不足,一般可采用降低难度,突出重点、增加辅助性活动等方法。 
  分解法是把一个较复杂的动作,按照其技术结构合理地分为若干部分,然后有步聚地按各个部分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例如,跳高可以分成助跑、起跳、过竿、落地等四个部分。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有层次地逐步掌握一个较难的动作,也有利于将一个复杂动作中的关键部分提出来加以突破。但这种教学方法也易于使一个完整的动作被割裂,破坏了动作的整体性。所以,在运用分解法时,一定要十分注意一个动作中各个部分的结合部位。例如,跳高的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起跳与过竿的结合,过竿姿势不同与落地方法的结合等。这个结合部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在掌握了动作局部后,对完整动作依然不能掌握,甚至破坏了动作的完整性。 
  在教学实践中,分解法一般适用于某个较复杂动作的难点部分,以及能组合成套动作的内容和某些动作过程结构有明显阶段性的内容。不论属于何种类型的动作,只要是运用分解法进行教学,都必须注意分解的层次和顺序。
  分解的层次有三种:
  第一,单层分解。即将一个动作分为若干部分,先逐步分数学,最后全部合成。例如,在跳远教学中,先教助跑,再教起跳,然后教空中动作,再后教落地,最后掌握跳远的完整动作。这种单层分解仅适用于动作结构不紧而各部分较分明的运动项目。
  第二,多层分解。 这是在单层分解的基础上,在完成第一二部分后,均与前面所完成的部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的分解。例如,在跳远教学中学完助跑和起跳后,不是先学习空中动作,而是把助跑和起跳结合起来练,然后学习空中动作,再把助跑、起跳,空中动作结合起来,这样一直到学会完整的跳远动作。多层分解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动作结合较严紧的运动项目。
  第三,单层多层结合分解。对一些阶段性较强而其中一些阶段结合较严密的项目,可以采用单层与多层结合的分解法。这种方法并具单层与多层两种方法的效能,既可避免多层的重复性,又可避免单层的分割性。例如,在跑的教学中,起跑、途中跑、撞线都可以采用单层分解法,而对起跑后的疾跑和撞线前的冲刺则可采用多层分解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正确地学会跑的完整技术。
  采用分解法时,其分解的顺序有两种:
  一是,按动作结构顺序决定分解顺序。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动作建立完整结构概念,但对掌握动作却不一定有利,它较适用于单层分解的动作。例如,完成一套双杠动作的教学,按照动作的顺序先一个个练习,最后完成全套动作的练习。采用这种分解顺序时,教学内容应是那些各部分难易程度较一致的动作。
  二是,按动作各部分难易程度安排分解顺序。这种分解顺序的安排可以先易后难,也可以先难后易或难易相间,安排的根据是动作本身结构的特点。有些动作突破其难点后其它部分则迎刃而解,则应先难后易;有些动作要在掌握较易的部分后才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则可以先易后难;有些动作较复杂,既包括有些难点要在某些部分完成的基础上才便于掌握,又包括一些部分在突破某个难点后即可不攻自破,因此这种动作的教学则可采用难易交叉的分解顺序。
  综上所述,完整法与分解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方法,在教学中通常是结合运用,完整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完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3.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动作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不科学的动作定型,还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致于出现伤害身体的事故。因此,预防和纠正错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预防和纠正都是对错误动作施行校正的有效手段。教师首先要着眼于预防,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进行的好,就可大大减少纠正的负担。能否掌握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能否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是运用这个教学方法的前提。概括起来讲,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有下列四个方面:
  (1)由于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在讲解与示范中传授了错误的知识概念,或是教学中抓不住重点难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错误动作。这种错误往往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中,它对教学的危害性也最大。预防这种错误的措施,主要是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讲解和示范的能力,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动作概念。
  (2)教材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也会造成较大范围的错误动作。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跑的技能还不够熟练时,就进行跨步跑、小步跑等一些训练运动员的专门练习,这就超越了学生实际水平,必然要产生很多错误动作。可见,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时,一定要照顾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预防上述这类错误动作的发生。
  (3)由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的,练习时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或由于所学的动作难度大、运动量大而产生畏难、怕苦等情绪。这些心理上的不利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生错误动作。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法上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练习中增强信心,产生兴趣,克服种种不利的心理因素,以达到预防错误动作的目的。
  (4)学生在学习一个正确的动作前,已有错误技能的迁移。如社会上的各种体育表演,学生与其周围人交往中的互相传授,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学生自行模仿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某些学生在学习正确动作前已经有一些错误的动作。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了解学生有关的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采取防止错误技能迁移的特别措施。
  但由于产生错误动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中还可能再发生错误动作。从形成动作技能的规律看,在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均易于产生错误动作,这个阶段也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时机。所以在大力预防错误动作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及时纠正已发生的错误动作。纠正错误的方法多式多样,但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有错误动作时,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只有掌握了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错误。
  ②纠正错误要抓主要矛盾。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动作有时不只一个,如果急欲求成,不分主次地纠正,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另外,学生的错误动作有时虽然表现在这一环节,但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另一个环节上的错误所造成的。如果教师不分主次,就抓不住错误的症结,当然也不可能使错误得到纠正。例如,在三级跳远的教学中,学生第二跳不能腾空,实际错误原因是第一跳腾空过高,教师不去纠正第一跳的错误动作,只纠正第二跳的错误是不会收到效果的。在错误动作较多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先纠正主要错误,然后再有顺序地逐个纠正其它次要的错误。
  ③纠正错误动作时,一定要视存在同样错误动作的学生人数来确定纠正的形式。如是多数人的错误,可以采取集体纠正的方式;如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则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教师都要耐心启发,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殷切期望,以增加克服错误动作的信心,从而产生改进动作的愿望和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看到各种方法的相互作用,只有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