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是个多元环境教育的时代,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是单一的,无合作意识,那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要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共同提高。
关键词:教与学 提倡 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法一般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形式进行,学生的问题及建议也只是单向的影响,教学活动本来是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但现实中从问题的分析、推理到解答,均由老师包办示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且只有不断的观察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再造或创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学习效果不佳。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革新的年代,不仅课程在改,教法也随课改而改变,而教育革新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本身的观念是否更新,因此作为教育者,不应袖手旁观等待改变,而是主动不断地反省自我的教学,主动建构可供社会检验的教学观,教师从观摩、模拟等认清各种教学的观念,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随时加以调整,且应时代的变迁而资长,才能成为一个有效时、有涵养的现代化专业教师并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有兴趣。
合作学习是要有目标的,但目标是重要的,目标对学生而言并非最重要的,他们最开心和关心的是输赢,并期望最终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教学中,从教学活动看,复杂而又抽象的练习题需要详细的分析,并注重于技巧性的记忆练习和复习,才能获得基本知识。从师生互动看,教师督导,多与学习小组以教导合作技巧,教师是协调、回馈、增强相支持的主要来源。教师提出问题、制定规则、是争议的对象和正确答案的判断者,教师是协调和支持的主要来源。从学生互动看,鼓励学生互动、帮助与分享是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水平差异大所组成小组竞争,是一种消极的互赖、学生间没有互动。从学生和教材间的关系、依课程目标安排教材,为小组或个人安排教材,教材的安排是为个人而做。1、以学习的空间安排看小团体,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有自己的作业空间。由此可见,就学习目标来看,合作学习教学进行之前,教师需先界定学业目标及社会技巧目标,这对学生而言是重要的。2、就教学活动而言,合作学习能适用于任何教学工作,愈是复杂的工作愈是需要团结和才能。3、就师生互动关系而言,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介入学习小组教导合作技巧,学生在使用各种技巧的能力,增进彼此双向的互动。4、就同伴互动而言,鼓励学生彼此互动与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5、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方面,合作学习是依课程的目标安排教材。6、对学生空间的安排方面,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小组讨论为原则。
一、从认知理论看,社会互赖理论强调合作目标,做为达成学习的诱因。认知理论则不管团体是否实现团体的目标,转而强调工作本身产生的效果。认知理论可进一步分成发展理论和认知精细化理论两大领域来探讨。以下乃针对这两大领域分别加以探讨。
(一)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从发展看问题,认为当个人在进行合作时,产生社会认知上的突破,进而导致的现象,这一现象激发个人认知上的发展。还认为学习是一种角色转移的教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透过造成学习责任的转移,其互动的历程可以是成人的协助也可以是同仁之间的合作。认为提出学生间的合作能促进成长,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基本发展区限在于合作的团体行为,较个别的表现为好。特别是学生经由讨论及向人请教的行为,进而分析问题,有助于发展更高层的学习策略。
(二)认知精细化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要保留与记忆中相关的资料,则学习者必须就材料的建构或精熟,而最有效的方法,乃是解释教材给别人听,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引导者更有利于指导者。从认知精细化的观点来看,学习者若要将学得的信息保留起来并与记忆中旧有的信息产生连结,学习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对材料进行认知的重新建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解释材料给别人听,不仅利于被指导者,更有利于指导者。
二、从行为学习论看,个体的行为在接受外在的增强作用之后,会逐渐学会许多本领,并作出适当的或合适的刺激环境,增强、回馈及酬赏是建立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表现而改变个体的行为.为此,经由彼此的观察与模仿,产生互相学习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有其独特性,和其他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但并不等于小老师制。合作学习也不等一般的小组讨论,要成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是休戚相关,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互相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人可以看到不同认知成熟度的一些相互支持与协助。在同仁互动中,不同地点的存在是激发反省思考、促成认知的重要因素。每个成员都应负起学习责任,都应有成功的学习表现和技巧以及小团体技巧,并能与小组自我反省的工作,进而改进小组学习工作。
合作学习的特点不只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虽然每种学法都有其不同的设计,其强调重点也有所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合作学习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异质分组。依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爱好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彼此互相指导相互学习。异质的方式主要提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不同的学习对策、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让学生从更多样的观点结合学习经验,达成学习目标。
●积极互赖。是指学生能自觉将自己与小组同学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自己要为整个小组获得成功,小组若失败,自己也就失败了。为此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应认真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两个责任,一是学习分配的材料,二是小组成员学会。
●面对面的助长式互动。通过这一要素的安排,让学生有机会互相讨论,彼此帮忙、互相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刺激学生从事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如鼓励组内其他同学的成就、努力完成任务及实施团体的目标等。
●个人绩效责任。合作学习当中,小组的成功是界定在组内每一个人的成功,而不是以小组某一个来代表小组,不顾其他成员的表现。因此很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评价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判断小组学习成功状况,并将结果回馈于各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学习成功的重要性,也知道谁需要支援,鼓励和协助。
●社会技巧。为了使学生能有效沟通,在合作学习情境中,教师需教导学生社会技巧,使学生间人人主动,并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成员必须进行两方面的学习,一是接受任务工作,二是参与小组学习必备的人际技巧和小团体技巧。小组工作能力包含几方面:①彼此认识并相互信任地进行沟通;②相互接纳且相互支持;③能建设性解决冲突。这些社会技巧是有效软件,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应教给学生,这是一般传统教学法所无法提供的;其相对效应中同学经由合作学习所培养出来的能力,这亦是同学本身无法从分数上比较出来的。
●团体历程。小组学习效能的展现有赖于每个小组能为检查其运作状况和功能发挥程度。团体分析小组目标连成程度,小组学习中成员一起工作得多好,其行动表现是否有助于并决定何者宜继续存在,何者宜调整的活动,以促使小组成员合作努力连成小组目标。
三、从合作学习方法看,一般而言,传统的学习成为一种知识的累积,教师的责任都在灌输学生将文化知识背下来,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无趣,亦无多大意义,现代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配合学生发挥本身的潜能,重视相互讨论的教学情境,大家共同做一探究,而合作学习方法很多且每种合作学习方法均有其不同的教学方法作比较。比如
〈一〉学习方法:
1、全班授课 分组学习 小考 评价个人进步分数 小考
2、全班授课 分组学习 学科游戏竞赛 评价个人进步分数 小考
3、全班授课 分组学习(原小组和专家小组) 小考 评价个人进步分数 小考
评价小组得分 评价真正测验
4、安置测验 分组学习 全班教学成绩
阅读说明 单元练习 形成性测验 单元测验 呈现小组活动成果 评价 小考
5、全班授课 分组学习 计划研究工作 进行研究 准备最后的报告
〈二〉各种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法之比较与分析
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合作学习方法集中体现以下几点:
1、就教育目标而言,所谓过程取向指的是教学强调基本资讯、技巧的获得。认知如综合、分析、批判、创造力及社会技巧的培育。
2、资料来源:指学习的教材及内容是由老师所提供或学生自行收集而得。
3、奖励性质:外在奖励较强调利用外在诱因来引起学生动机,如以小考积分的获得来满足学生学习表现。而学习方法则不强调团体奖励,而是让学生从自己关系中获得学习的诱因和满足感。
4、奖励相互依赖:指是否使用团体(小组)的奖励,如学习方法“1”中个人的进步分数可累积分,同组组员共同分享。
5、竞争的作用:有效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合作以求得较好的表现。
6、工作专职:指的是个人是否有自己的研究主题,而专家团体便是特质,每个必须精熟自己的主题而后介绍给小组同学。
7、合作学习中,安置测验是配合合作学习的精神和个别化的需要,同时也能适合差异。
8、合作学习通常采用标准参照,若强调基本知识技巧的获得多由老师来执行评价,而过程取向则由师生共同执行。
四、从合作学习的设计与技巧指导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并非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的工作乃在于提供不同的方法讲授中进行学习工作。班级内的分组教学是适性教学的一种实施方法,主要在透过师德互动及知识的交流以促进学习者的成就与正向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团体凝聚力、小组关怀等情境学习目标的增进,更突出分组教学的功效。而合作学习成功与否,教学设计及技巧的指导,处在相当重要的角色;以下分别对这两点进一步分析。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一般包含教师对全班的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学习评价、全班性教授少花时间,而把时间多用于小组学习上。以下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作简要分析:
1、教学前的准备:
〈1〉、决定小组人数:合作学习教学,一般以4——6人为主。
〈2〉、进行学生分组:按性别、能力及学业成绩的水平按还来分组。
〈3〉、分配组内角色:合作学习是分工合作进行的,因此,每位成员必须清楚角色的扮演,并注重技巧的训练。
〈4〉、安排教学空间:提供小组成员有相互讨论的空间,由技巧的训练中产生的效果。
〈5〉、准备教材:设计学习单以活化教学模式,提供多元思考。讨论的机会要多样化。
2、教学的实施:
〈1〉、说明学习任务:清楚地向学生解说任务和目标。
〈2〉、说明成功的规划:清晰地设定课程目标。
〈3〉、建立积极互赖性:强调团队合作、荣誉之精神;并适时介入以提供互相学习环境。
〈4〉、设计个别绩效评价:从合作学习行为观察及进步分数之表扬,可共享成就。
〈5〉、提出中期的合作行为:适时介入以提供协助并协助他们检讨不良情形。
〈6〉、进行合作学习教学:依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依序实施。进行合作学习教学除做上述准备外,还需要选用适切的合作学习。
〈二〉技巧指导
实施合作学习除了教学设计必须花费心思去整理外,依其目的,乃是要学习技巧的指导,因此,社会技巧的教导,乃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指标。以下就合作技巧的内涵进行叙述:
(1)工作技巧:所谓工作技巧是指学生能掌握学习内容,完成有效的学习。
(2)社会技巧:社会技巧强调合作并不是把学生放在一起,告诉他们要合作便能达到会人际的维持。从积极的互赖关系、有效的人际互动加以建立。就互赖关系的建构可从下列几方面来建构学生积极的互赖关系。
A、目标互赖:强调小组成员努力完成共同目标。
B、奖励互赖:由小组每个人的努力使团队获得成功,每个人接受表扬加分的待遇是相同的。
C、资源互赖:每个人的资料均相当重要,需靠大家共同完成。
D、角色互赖:每位成员有不同的任务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E、工作互赖:彼此分工,精熟教材而后相互协助及互动。
F、环境互赖:安排空间以利于小组活动的进行。
另外,人际互动的建立,沟通是合作的中心,沟通彼此可以交换思想,分工合作后,团体历程的实施也能提供有效的互动基础,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反省合作学习和一起工作的经验;另外,他提供一个参照的架构,供学生讨论小组动作及使用合作,并强调自身检验的重要性。
2、合作技巧的指导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第一,合作技巧的指导,需先建立一个浮沉与共的环境;其次,合作技巧有赖直接的指导,学生并非天生具有人际及团体意识;第三,越早教学合作技巧效果愈显著。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虽也应用了分组讨论,但不难发现有许多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活动而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教师应如何教导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合作方法呢?下面从几个步骤加以分析:
第一,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每个班级都有独特的班级氛围,而合作或协同中,教师可借差各种方式引起学生觉知社会技巧的重要性。
第二,确信学生理解合作技巧,学生必须对于这些技巧及如何表现这些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安排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反复地练习,合作技巧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这些技巧,教师可安排及适时提醒同学并鼓励同学继续练习这些技巧。
第四,安排团体历程,提供反省改进的机会,团体历程的实施旨在提供机会让学生回馈。
第五,鼓励学生持续练习这些技巧直到完全内化,由实际练习情况中,反复练习消化,合作技巧才能落实到学习情境中。
从当前的教学环境,民主、开放的社会中,我们应以引导和激励和学生共同学习,因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除注意上述的步骤外,还应加强学习能避免挫折及困难,并让合作学习推行得更加顺畅。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空间,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可去除单向讲解的枯燥无趣,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同时,可为合作学习对学习兴致不高的学生,为增进多参与课堂活动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