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霸主——山东青岛的酒文化_酒史文化


  青岛的酒,是青岛人引以为傲的宝贝。 青岛是个盛产美酒的地方,酒业门类之齐全举国无双。啤酒自不消说,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集团生产的青啤、崂啤等系列酒品,是国内名副其实的啤酒霸主。

  青岛酒俗

啤酒霸主——山东青岛的酒文化_酒史文化

  凑局与赶场

  在青岛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应该知道凑局、赶场的意思。所谓凑局,即是拼凑饭局,一个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组织了一桌酒席,要人数到了一定规模才好,要“志同道合”那就更好了,酒席的参加者都是组织者事先联系“拼凑”成局的。有时,到开席时间了,人数太少,与房间位数不搭配,组织者还得临时调度增援,广泛动员各方面的朋友过来参加酒席,唯一目的就是把人数凑齐,人数齐喝着才有意思。所谓赶场,就是一个人的朋友太多,在同一时间请他吃饭的人有好几个,他也不便推脱,就先参加其中一桌,喝上一会儿再到另外一桌。凑局与赶场,不少在青岛工作的人,尤其是男性,都应该熟悉甚至亲身经历过,可见酒桌是青岛人打发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青岛,只要你有几个好朋友,就免不了隔三差五地找个或大或小的酒店聚一下。由头也很多,或者是过生日、或者是交了男(女)友、或者是炒股发了一笔小财、或者生了小孩、或者致谢、或者送行、或者接风等等,只要你想请客,原因不计其数,被请者也心照不宣——无非是找个原因聚一聚。

  酒桌规矩

  在酒桌上,有主陪、副陪,还有主宾、副宾,每个人坐在什么位置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主陪一般坐在离门最远的位置,且面向正北、正南、正西、正东的其中一个方向。副陪一般是主陪找来陪着喝酒的,坐在主陪的正对面。三陪和四陪则坐在与主陪、副陪垂直的两个位置上。主宾,亦即尊者,坐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一个;副宾,亦即第二尊者,坐在主陪的左手边第一个;第三尊者坐在副陪的右手边第一个;第四尊者坐在副陪的左手边第一个;依次类推,最末位是副宾的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以上规矩,基本上是与国际接轨的,比如以右为尊的原则和尊者坐在离门远的地方。

  开席之后,主陪敬三杯(次)酒,在敬每杯酒之前都得说敬酒词,之后副陪敬两杯(次)。其他陪酒的各敬一杯(次)酒之后,主宾先敬一杯(次)酒,副宾次之,均敬一杯(次)酒。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敬酒、说话的机会。一般来讲,喝啤酒的随着每次敬酒要干杯,喝白酒、葡萄酒的根据度数与啤酒有一个大致的比例(如低度白酒与啤酒一般是1:6,即喝1杯白酒对应着6杯啤酒)。上述程序进行之后,已过半酣,开始进入自由活动阶段,每个人都寻找一个或几个敬酒对象,小范围内交流、活动。自由活动进行得差不多了,组织者根据时间安排和现场情况,决定结束酒席之时,再由主陪或主宾来一个总结,酒席才告结束。实际的酒桌规矩还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灵活性更强,就不再进一步展开介绍。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同事聚会或家庭聚会,则一般有着非常宽松的氛围,不受上述规矩限制,饮酒量也相对少。

  喝酒境界

啤酒霸主——山东青岛的酒文化_酒史文化

  一个比较正式的酒席,以啤酒计,大部分人得喝三四瓶以上,甚至有酒量大的喝到10瓶左右。酒桌上,有酒做媒,有酒助兴,人与人的距离霎时拉近,平素不喜表达细腻情感的青岛人这时也变得多话多情、活泼可爱起来,场面也变得热闹起来。尤其到了单独表示的阶段,常见到喝得醉醺醺的两个男人搂在一起,不知所云,但还是在不断地碰杯。刘玉堂认为:山东人豪爽,而又往往吹牛。“山东人的豪爽,往往表现在喝酒和说大话上。山东人特别能喝酒,大概与他们的豪爽一样有名。人家一说山东人实在呀,豪爽呀,喝!他再没酒量,差不多也会一仰脖子就干了。之后就开始说大话。你跟他说件什么事,他还没听明白就忙着拍胸脯,没问题呀,包在我身上!待醒了酒,你再找他,他八成就忘了。”(刘玉堂《山东人》,余秋雨主编《闲话中国人》第106页)这种山东人的共性,我们也时常见诸于青岛的酒桌。

  一个七八个人的酒席一般要持续三个小时左右,有的酒席甚至要持续半天以上。酒喝快了,酒喝多了,饭菜自然就吃得少了,浪费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有的人喝了第一场还不尽兴,还要到烧烤店里再喝上一场。酒桌上无论酒量大小,都是一视同仁的,尽量追求一个饮酒量的绝对平等,所以就有了“劝酒”。劝酒的艺术很是了得,劝酒的人可以找出各式各样的原因让你不得不喝。劝酒的功夫和酒量大一样,都是酒场上的实力和绝活。

  中国人都知道,对于失意和失败的时候,“举杯消愁愁更愁”。对于喜好喝酒的人来说,喝酒的醉意可以使他们到达一种境界,或者是世外桃源的境界,或是亢奋激动的境界,或是自我满足的境界,或是心无旁骛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他们对酒欲罢不能。酒,有时就成了他们心灵的港湾。无论这种意境有多么可贵,不可否认的是,久之会造成认识的错位和意志的消沉。酒,这种物质,久之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与性情。

  青岛啤酒霸主地位

啤酒霸主——山东青岛的酒文化_酒史文化

  啤酒自不消说,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集团生产的青啤、崂啤等系列酒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喝到的青啤、崂啤大都是崂山水酿制,口感更醇。白酒中,最知名的是胶南“琅琊台”,从28度的“低琅”,到70度的原酒,低、中、高度白酒一应俱全,叫你“不喝琅琊台,感情上不来”(琅琊台的广告语之一)。由于70度的琅琊台价位较高,全国同类产品稀少,已经成为青岛人致外地亲朋好友的馈赠佳品。即墨老酒是中华老字号,虽然因为现在人的消费习惯与过去不同而稍显冷清,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加少许姜片、红糖烫一壶热腾腾的老酒,邀上几位好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喝上一口可谓舒筋活血、春意盎然,绝对没有必要求援于上海、绍兴一带的花雕酒。有了上述三种酒,总还体会不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感觉,著名的华东葡萄酒则填补了这项空白。至此,四大酒类粉墨登场,为青岛的酒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少外地游客来青岛,为的就是一品正宗的青岛啤酒,参加一下国内规格最高的青岛啤酒节,故旅游人群中饮啤酒的居多。据说前几年青岛啤酒在山东内陆地区是一种奢侈品,招待“贵宾”才喝青岛啤酒,普通场合一般喝当地啤酒。其实,何尝在山东内陆是奢侈品?以青岛人喝啤酒的量,在北京、上海更是奢侈品。以上海为例,青岛啤酒(上海本地产)在中小菜馆要卖到10块钱一瓶,在高档酒店则卖到好几十元,而青岛人能喝五瓶六瓶的人比比皆是,算下来可能比喝白酒、葡萄酒的成本都要高。这里有个背景要交待一下:近十年来青啤集团兼并了大江南北数不清的国内、国外啤酒厂,有时也加贴“青岛啤酒”商标。上海松江产的青岛啤酒,就是青啤集团兼并意大利嘉士伯啤酒上海厂部的结果。这些“青岛啤酒”的生产工艺应该和青岛本地酒厂没有什么区别,但用的不是崂山水。青啤能成为中国啤酒第一品牌,崂山水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青岛市民中,除非常正式的宴请用白酒和葡萄酒之外,各种场合饮啤酒的居多,啤酒在青岛的酒类消费市场中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每年五月份开始,天气渐渐热起来的时候,岛城酒店的势力范围开始向露天拓展,烧烤摊和成排的桌椅逐渐布满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红火,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就着烧烤大口喝着青岛扎啤。崔楚平的描述很生动:“大街小巷上都是流动的盛宴,每个小酒馆的外面,都搭起了桌子,哪怕尘土飞扬的马路边,大家也都无惧汽车尾气,……吃喝个不亦乐乎。八月份的啤酒节,更把这流动的盛宴推向了高潮。在这个季节,青岛人的血液都是金黄色的。”(崔楚平博客文章:《青岛人的血液是金黄色的》)

  还有带啤酒回家去喝的,用个透明塑料袋盛着金黄色的液体(即散的扎啤),此现象多被外地人误解并成为“青岛三大怪”之一。青岛人喝啤酒时还喜欢就着蛤蜊等海鲜,其实这是一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少人的痛风病源于此。青岛人认为,喝白酒要小口酌,喝啤酒则可以满口干,比较下来还是喝啤酒有喝酒的感觉,在青岛方言中,喝读开口音“哈”(一声),甚是有豪爽的感觉,与啤酒的满口干很匹配。

  啤酒之城青岛与酒结缘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人把啤酒带了进来,青岛啤酒因此融入了许多德国民族的酒文化特质。这正是我们传统儒家思想‘和合’文化的体现。通过品牌内涵的本土化,青岛酒业发展为世界级企业的愿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