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凉范仲淹_酒史文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后世“断虀 jī 画粥”的美誉就来源于他身上的故事。

  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八年(1015)春,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并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圣二年秋,己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数万民夫,治理海堰工程。不久,绵延数百里的长堤便横亘在黄海滩头,保护着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更有不少灾民,竟也跟着他姓了范。在1028年,即天圣六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由于他正直敢言,得罪了刘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任通判。他的很多好友到城外送他,大家把酒饯别时还赞美他此行的光耀。

  三年之后,范仲淹再回京师,任右司谏,成为一名言官,他上书言事更是知无不言。

  不久因为立储一事,耿直的范仲淹再次被贬,去做睦州知州。

  这次由于牵扯很大,到城郊为他送别的人,已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人举酒赞许他此行更有光耀。过了几年.他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做了开封知府,并获得天章阁待制职衔。这次范仲淹还是耿直依旧,为反对权奸和腐败,再次遭到打击,范仲淹被贬为饶州和知州。

这次打击沉重,很多人都有所顾忌不敢前来为他送行,但有一个正直的朋友王质,却依然扶病载酒而来,并由衷地赞美范仲淹此行特别光耀。经历诸多坎坷的范仲淹听后大笑,告诉朋友自己已经是三光了,下次再送我,就备一只整羊。事后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言行,都被记录在案,并将被审查。王质听了,不仅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炎凉范仲淹_酒史文化

范仲淹像

  1038年,西夏国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等地。国难思良才,52岁的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并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范仲淹此时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整顿军队,任用贤能,渐渐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国防屏障。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赴大顺城等处考察。时值深秋,他已逾54岁,满头白发,看到长空飞过的大雁,心中感慨万千。便深夜挑灯,填词数阕《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既有无限的悲凉,也有慷慨报国的豪迈。在范仲淹的率领和培育下,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智勇双全的将领和一批勇猛善战的士兵,凝成保家卫国的一支劲旅。

  庆历三、四年间,仁宗皇帝急于通过改革来稳定政局,便将范仲淹调回京师任命为枢密副使。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改革者,连夜起草改革方案,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宋仁宗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但改革不久就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反击甚至陷害改革者。

在此之后,庆历新政彻底失败,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他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达他身居江湖,心忧国事,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虽然他“把酒临风,宠辱偕忘”,但更主要的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炎凉范仲淹_酒史文化

范中淹画像

炎凉范仲淹_酒史文化 

范仲淹边事贴

  又称乡曲帖。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居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范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