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情况
3.3.1 班级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笔者通过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法了解到,我市中学开展班级课余体育活动情况,普遍是学校规定每个班级每周两次。平时男生主要以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和棋类等项目为主,女生以羽毛球、排球、篮球和跳绳等项目为主要活动项目。而学校可以或真正开展的除以上项目外,还有体操类(单双杠)、田径类、网球(个别学校)等。
3.3.2 课余体育训练或兴趣小组开展情况
学校一般都开设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训练课或兴趣小组活动。可是参加人数非常有限,最多仅占该校学生总数的5%。
3.3.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情况
由学校组织的项目,除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外,一般都不定期的开展拔河比赛和篮球赛或排球赛;只有个别学校开办体育节,校园体育吉尼斯等系列体育活动或健美操比较。
可见,目前我市广大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活动,普遍内容较贫乏、形式较单调、参加人数少。这种情况已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和对体育锻炼较强烈的心理需求。
3.4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负面影响因素(P):平均选择系数(见表四)
表四:
序号
因 素
高中生
初中生
1
2
3
4
5
6
7
学业任务重
学校运动场地不够
无人指导怕受伤
不感兴趣
身体原因不便运动
学校缺少器材
其它原因
2.97*
1.80*
0.43*
0.35*
0.34*
1.80*
0.14
2.05*
1.30*
0.52
0.10
0.31
1.64*
0.11
注:1、序号为调查问卷中的序号。
2、标星号的均为选择系数较高者。
从表四可以看出,客观条件是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繁重的学业任务是限制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和精力的主要原因,而高中生对该项的选择例又明显大于初中生。根据众所周所的情况,这与随着年级升高而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密切相关的;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主要制约因素。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属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技术、身体状况、兴趣等因素、都没有限制他们参加课余体育活动。
4 结论
4.1 我市约有83%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而且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或心理需求较强烈。这是多年来我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以及近几年来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结果。
4.2 不容忽视的是,我市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只有46%的学生在五天学习日中,参加的课余体育活动次数和强度,基本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每天1h的体育活动量的规定,起到一定程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明显低于初中生,明显呈现出学生随年级升高,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的倾向。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我市还有24%的学生对课余体育不感兴趣,而且还有10%的初中生和20%的高中生,在学习日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4.3 我市有76%的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抱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发展个体是我市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可是学习负担的过重和场地、器材的短缺等一些外在客观条件,却成为限制我市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4 球类项目是我市各初、高级学校主要开展的课余体育活动,也是学生们首先的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关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可很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男生喜欢的乒乓球、网球、游泳、台球、健美等项目;女生喜欢的踢毽子、网球、乒乓球和游泳等项目,学校都还没开展。可见我市初、高级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普遍显得贫乏而单调,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理需求。
5 建 议
5.1 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将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魄放在教育、体育工作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使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得到制度保证。
5.2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和科学管理,使课余体育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课余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5.3 各校要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尽快使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5.4 学校课余体育要打破单一的内容和形式,把传统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和保健体育等纳入该体系,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俱乐部或趣味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并满足学生农厚的体育兴趣及强烈的运动、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毕业后,参加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5.5 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余体育宣传工作,争取社会支持,开辟多种渠道,为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证。